花了3个晚上读完了这本书,每晚100页左右。话说已很久没有这种不忍释卷的感觉,外加一点点的相见恨晚。看着书架上不少买了多时仍未翻过的书,例如《寻路中国》、《少有人走的路》、《解忧杂货店》,明知会相见恨晚,为何不早点相见呢?
我并不熟悉村上春树,他的书我只读过三本,《挪威的森林》、《1Q84》和这本《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》。读《挪威的森林》是在高中,2003年,说实话,当时作为一个小屁孩,对村上的这部成名作基本没啥感觉——除了书中关于性的描写,让我见识到原来性爱可以写得这么直白。书中内容至今已基本没有印象,隐约只有淡淡的忧伤,连这忧伤都很可能是记忆模糊所带来的朦胧美而已。读《1Q84》是在2011年,跟Raymond借的。女杀手和男作家的故事,很有意思,大爱,随后自己买了一套珍藏,还老想着要找时间重读一遍。
读这本《多崎作》,给了我不少惊喜。结局的这句话,引起我深深的共鸣:
并不是一切都消失在了时间的长河里。那时,我们坚定地相信某种东西,拥有能坚定地相信某种东西的自我。这样的信念绝不会毫无意义地烟消云散。
十六年,隐藏了十六年的真相,积压了十六年的感情,最终爆发出来,可惜,时间已不可能后退了。谁能不为之动容,谁能不为之落泪。这种痛楚和窒息感,要如何接受和消融呢?村上让多崎作在结局处说出的上面这段话,其实就是生命的意义。生命的意义是什么?我曾苦苦求索答案,没想到最终竟和没有色彩的多崎作所见略同,答案就是,活在当下。
于我而言,《多崎作》的主题,就是对生命意义的探讨。有这一点,就够了。豆瓣上有人说情节虎头蛇尾,各种坑什么的,说的没错,但这些所谓问题并不妨碍村上表达主题。至少,于我而言,看到自己喜欢的作家表达了跟自己相同的人生观,这是何等的欣慰啊。
当然,我也理解不少人为何不喜欢这书。无论电影、音乐或者书,观感都有不少主观成分在里面。我所看中的村上对生命意义的表达,在其他人眼里可能无关紧要。这种对同一作品的不同主观感受的区别,是我在读了《高效程序员的45个习惯》之后深刻领会到的,现在团队中实施敏捷开发的过程中也有不少感受,不过这扯远了。说回本书,除了探讨生命的意义,《多崎作》表达了太多太多东西了:
五人团体的年少及友情(看开头我竟有些海贼王的感觉。。。)。作被踢出五人团体后的孤独,后来遇上沙罗时的一见钟情,再后来跟灰田讨论的生命与死亡。最后黑道出事件原委之后两人对逝去时光的感慨。还有,行文中若有若无的对平行世界的猜测,总让人想起《1Q84》。
有了雯雯之后,自己独处的时间少了,无论跑步还是读书,都挺难得。能读到这本书,应该庆幸,庆幸时光还在,庆幸我们不用花十六年去收获一个人生道理。
PS. 读完本书后,某天在地铁上有一搭没一搭地想着书中剧情,突然我想,假如这个五人团体不是在日本,而是在美国,那会是怎么样呢?回想着《老爸老妈的浪漫史》之类的美剧,我想,完全不会有那么多悲剧发生吧。白不会死,作能和黑在一起,五人其乐融融友情长存,我猜可能是这样吧。通过这个对比,我第一次如此明显地感受到了东方人性格含蓄的特点。这想法真有意思。
一些书摘
他作为一位梦游者,或是一位尚未察觉自己已然死去的死者,度过了那段时光。(P2)
第一次见面,作就莫名其妙地喜欢上了她的容貌。她不是那种标准意义上的美人。但那张脸上有某种生动的东西,是它勾起了作的注意。(P12)
我们试图维持一个和谐有序的共同体。(P14)
我们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彼此间发生的特殊的化学变化,就像在风中擦燃火柴不让它熄灭。(P15)
在那里,时间平静的流淌,可以推心置腹的友人在等着他。(P19)
关于人不得不死的意义,不得不与死的预感共生的意义。(P53)
自己身上肯定有什么根本性的东西,让人心寒失望。缺乏色彩的多崎作。(P95)
已经不可能后退了。这样一想,悲哀便如同水流一般,不知从何处无声地汹涌而至。(P25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