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谓简单
Lisp 往事
2011年,读《黑客与画家》,其中有一篇《拒绝平庸》,里面说道,“编程就应该使用最强大的语言”。虽然我不完全认同这句话,但这可是出自 Paul Graham 之口啊,他这句话勾起了我对 Lisp 的强烈好奇心。Lisp 号称是最强大的语言,真的这么强吗?将来会不会把 Java C++ 之类的都干掉?我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。于是,读完《黑客与画家》之后,我找到了 Practical Common Lisp,开始学 Common Lisp。
结果证明,Lisp 是我遇到的最难学的语言,我断断续续读完了书的前八章,艰难的学会了关键的 macro,然后就没有然后了。至今想起来,没能把 Practical Common Lisp 读完,多少有些遗憾,因为,单纯从编程语言的角度来说,Lisp 的设计实在太独特、太巧妙了,学习这样一种元语言,绝对能开拓人的思路。另外,学会 Lisp 然后拿来装逼也是妥妥的,哈哈。
如今,在7年之后,我又一次有了跟当年类似的感觉:因为一篇文章(准确来说是一个演讲),对一种编程语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,迫不及待地想学这种语言。这个演讲,就是 Rich Hickey 的 Simple Made Easy。这种语言,就是 Clojure。真巧,又一种 Lisp 方言!
世界梦号邮轮日本之旅
启程
9月3号傍晚在南沙登船,原以为在南沙客运港上船,结果并!不!是!而是在南沙集装箱三期码头上的船,接近百万葵园那边了,相当远。船上住五晚,9月7号上午下船。中间有两次上岸,分别是冲绳那霸和宫古岛,每次在岸上的时间大约半天。
👆码头的夕阳
吐槽一下 DDoS 和敏捷开发
别误会,并不是说敏捷开发模式不好、DDoS 有什么问题,而是说“敏捷开发”、“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”这样的名词,容易让人误解。
每次看到“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” (distributed denial-of-service attack) 这个词,我总觉得有些尴尬,“拒绝”一般是从服务提供者的角度来说的,“拒绝服务”,听起来感觉像是服务提供者 主动 做的一件事:我不愿意提供服务了。这样的叫法非常奇怪,举个栗子,王者农药,我们英雄发动技能一刀下去对方掉10%血,然后这个技能叫“喷血攻击”。。。莫名其妙对吧,因为“喷血”类似“拒绝服务”是一个描述自身行为的词,带有主观的意味,从受攻击者的主观角度来描述一个攻击,让人费解。
记一次压力测试问题排查过程
1、初始现象
用于测试的架构:一台 Nginx,upstream 为一至三台 Tomcat,Tomcat 应用连接了两套 Redis (由于历史遗留原因。。。):一套是3主3从的 Redis 集群,一套是1主1从的单节点 Redis。
机器:被测机器都是物理机,CPU 都是16核或24核以上,内存 32G ~ 128G,千兆网卡。
测试方法:一台压力机,使用 ab 测试 Nginx 的动态页面,一次页面请求大概会查询10来次 Redis,没压力时响应时间一般在500ms以下。
【测试结果】:Nginx 带一台 Tomcat 时,QPS 为 2500 ~ 3000;Nginx 带两台 Tomcat 时,QPS 为 3000 ~ 3300;三台 Tomcat 时,跟两台 Tomcat 一样。
机器表现:Nginx 和 Tomcat 机器的 CPU 负载不高,30%左右。Redis 机器负载较低。从监控上看带宽也没到瓶颈。
Life Release 2017
18 本书
《金色梦乡》《点与线》《十角馆事件》《单挑》《余生皆假期》《自控力》《奥杜邦的祈祷》《间谍课:最精妙的骗局》《砂器》《被遗忘的故事》《人性的弱点》《寻路中国》《最好的告别》《复仇者》《巨人的陨落》《月亮与六便士》《权力与荣耀》《恋情的终结》
18本书,比去年还多两本,是近几年的顶峰。我原以为会更多的,毕竟多数是小说,尤其是推理小说,有时一个周末就读完一本了。实体书跟电子书各一半,我猜明年可能会读更多的实体书,因为发现南沙图书馆买了挺多新书,其中不少都是我想读的。
今年爱上了两位作家,伊坂幸太郎和格雷厄姆·格林。伊坂的《金色梦乡》是我的年度最爱小说,没有之一。可惜后续读的伊坂的几本书,感觉都没有《金色梦乡》好看,包括成名作《奥杜邦的祈祷》。格林的小说目前读了两本,《权力与荣耀》和《恋情的终结》,感觉新奇、有趣、深刻,其中关于宗教的想法引人深思,很想再找格林的其他书来看。
非小说类的书,今年读了4本,量少,但都是好书。像《自控力》、《人性的弱点》、《最好的告别》,都是影响了我人生观价值观的,感觉受用一生。明年,希望继续找一些这种通识、科普类的书来读,当然还有互联网、技术相关的书,有一段时间没读了。
随心所欲地活下去——《金色梦乡》
2017年读完的第一本书。很可能会是我今年最喜欢的一本书。
读完之后,我想,这个故事挺适合拍成电影的啊。然后豆瓣上不经意的一搜,果真已经有电影了。
关于伊坂幸太郎。豆瓣上有评论说,“有两个日本作家能影响人的世界观,而且是好的影响,一是村上,一是伊坂”。就是这个评价,让我忍不住找《死神的精确度》来读。可能期望比较高吧,读完之后感觉并没有想像中那么精彩。有趣、新奇、脑洞大开、有些小温暖,这就是《死神的精确度》给我的感觉,曾经给我类似感觉的是东野圭吾的《解忧杂货店》。读完《死神的精确度》,我对伊坂有一些兴趣,但并不着迷。直到2016年底,《金色梦乡》出版。
2016年这一版的《金色梦乡》,在豆瓣刮起了一阵旋风:多次入选每周推荐书单,入选2016年度书单,至今近五千人评分但分数依然高居9分!另外,2010年译林也出了一版《金色梦乡》,豆瓣上这个版本超过一万人打分,九分!我原本不太关注所谓畅销书的,但实在好奇这书为何能好评如潮,于是Kindle下单,跟着青柳雅春开始逃亡。
整个故事中,主人公青柳雅春一直都在逃亡,简直连喘口气的时间都没有。这让人想起《活着》,伊坂的想法,和余华竟也有些相似:“我习惯以悲观的角度看待事情,同时也不想写让读者心情沉重灰暗的东西,于是决定去写‘在悲观的舞台上努力活下去的故事’”。相比之下,福贵的故事让人觉得更“苦”,而青柳雅春的故事,给人的感觉更多是“希望”。读伊坂的小说,经常会有这种感觉,虽然生活不易、世事艰辛,虽然有坏人、有恐惧、有背叛,也会伤心、失望、孤单,但青柳雅春不曾绝望和放弃,樋口晴子一直都相信曾经的男友,青柳的父亲坚定地认为儿子不是凶手。在绝望和希望之间,在无边无际的压力之下,个体怎么活下去,这是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触。
而本书给我的另一个感触,可以用另一个豆瓣短评来总结:“能写梦和罪的人,至少是自由的”。这两年看了不少书,越来越深的一个感受就是,国内的书(其实,岂止于书)真的太多条条框框了。很多东西,真实客观地存在着,但在国内的书里甚少见到,例如《金色梦乡》中陷害青柳的那股势力,怎么可能出现在国内的书里。。。所以,当年读《挪威的森林》和王小波会让人感觉那么新奇。所以,我喜欢的中国作家好像越来越少。
读完本书,我总忍不住将伊坂和其他几位日本作家联系在一起。本书序言中伊坂写道,“我想创作一个与这些完全不同、如同好莱坞娱乐电影般的故事。那段时期,我决定开始创作各种类型的小说,即便读者减少也没关系”,这两句话,跟松本清张说的“我不想走别人走过的路”,简直如出一辙啊。《金色梦乡》写青春,写自我和外部世界,讽刺社会现实,写善与恶,这又给我村上春树和东野圭吾的感觉。但伊坂有他自己独特的魅力,他不写爱情,他不想落入俗套,译者代珂在译后记中评价伊坂“趋近大众文学但又游离于主流之外”,真贴切。
关于文字。伊坂对一些动作场面的描写,让人身临其境,简直像看电影一样,好几次都让我赞叹不已。渲染氛围也简洁而到位,我认为接近东野圭吾的水平了。
遇见林肯公园
如果要选我个人最爱专辑Top10,2003年的《Meteora》肯定位列其中。
2003年,高二。买了CD机之后,当时听的大多是中文歌,《黑色柳丁》、《不可思议》、《Just Sing it》等,英文歌可能只听 Eagles。
然后,有一天,我走进熟悉的CD店,老板热情地向我推荐一张英文专辑,好像是 Michael Learns to Rock,说“表面是摇滚乐队,其实唱的都是抒情歌曲,挺好听哟”,我心想,初中时我都听腻了 Backstreet Boys 和 NSYNC,我不想再听这种摇滚乐队唱的情歌了好吧。此时,另一张专辑映入我眼帘,吸引我的是它的封面。
就这样我入手了《Meteora》。莫言说他第一次看《变形记》时忍不住感叹,他妈的原来小说还可以这样写。我听到 Linkin Park 的第一感觉就类似这样,我靠原来歌还可以这样唱,嗓音可以像这样有爆发力!听着那些嘶吼,感觉自己被拉扯、撕裂,然后再慢慢重组,进入一个新世界。
从此,一发不可收拾。从高中到大学再到工作,无论看书、开车或者写代码,不时的我都会翻出《Meteora》、《Minutes to Midnight》,循环再循环,百听不厌。其中一些歌,例如《Don’t Stay》、《Somewhere I Belong》、《Easier to Run》,我把歌词全都背了下来,包括那些变态语速的Rap。
今天,Linkin Park 主唱 Chester Bennington 自杀身亡。我想,在我的余生中,可能不再有机会,体验到当初第一次听《Meteora》的感受了。感谢这个乐队,为我开启了一扇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大门,还陪我走过这么多年,怀念 Chester Bennington。
With hands held high into a sky so blue. The ocean opens up to swallow you.
God Damn Code
曾在 StackOverflow 上看到过一个问题 What is the best comment in source code you have ever encountered? ,里面的回答真是非一般的爆笑。
然后想起自己写代码这么多年,也见过不少鬼斧神工、偷龙转凤、我行我素的代码(嗯就是这么有个性)。不信,你看:
虽然长着 Get 的外表,但我有一颗 Post 的心
PostMethod getMethod = new PostMethod(url);